1)第 140 章_逸羽风流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在上古时代,人们把自然看得很神秘,认为整个宇宙有一个至高无上的主宰,就是帝或上帝。在上古文献里,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。古人又认为各种自然现象都有它的主持者,于是把它们人格化了,并赋予一定的名字,例如风师谓之飞廉,雨师谓之翳(屏翳),云师谓之丰隆,日御谓之羲和,月御谓之望舒[1],等等,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。

  戴望舒、方望舒、丁望舒……取\\\\\\\"望舒\\\\\\\"为名者多至不可数,而却少见有以\\\\\\\"羲和\\\\\\\"为尊讳的。足证明中国文化还是同以月亮为代表的阴性文明更能亲和。

  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名字,为古代作家所沿用,成了古典诗歌辞赋中的辞藻,这是一方面。另一方面,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,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,所以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勤,这就促进了古代天文知识的发展。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,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、月食的记载,《尚书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春秋》、《左传》、《国语》、《尔雅》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,《史记》有《天官书》,《汉书》有《天文志》。我们可以说远在汉代我国的天文知识就已经相当丰富了。

  古人的天文知识也相当普及。明末清初的学者顾炎武说:三代以上,人人皆知天文。\\\\\\\"七月流火\\\\\\\",农夫之辞也。\\\\\\\"三星在户\\\\\\\",妇人之语也。\\\\\\\"月离于毕\\\\\\\",戍卒之作也。\\\\\\\"龙尾伏辰\\\\\\\",儿童之谣也。后世文人学士,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[2]。

  夏、商、周三代以上是尧舜治世,是我国古史中的黄金时代。但那时没有钟表和月历,要知道时间、季节、方位,都得仰看日月星辰。\\\\\\\"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\\\\\\\",作息时间表画在天上。所以\\\\\\\"人人皆知天文\\\\\\\"。现在说天文,一讲就是\\\\\\\"大爆炸\\\\\\\",就是\\\\\\\"黑洞\\\\\\\",早已脱离古时有诗意的广寒宫和神话般的牛郎织女了。这样的天文,要\\\\\\\"人人皆知\\\\\\\",诚斯难矣。

  我们现在学习古代汉语当然不是系统学习我国古代的天文学,但是了解古书中一些常见的天文基本概念,对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无疑是有帮助的。现在就七政、二十八宿、四象、三垣、十二次、分野等分别加以叙述。

 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63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